【前言】
武汉军区以前是全国独一份的中部大型军区,地处中心地带,战略地位那叫一个重要。当武汉军区的司令员,那可不是简单的事儿,得具备丰富的革命老本行经验和见识,还得有特别聪明的头脑才行。
从1955年开始一直到1967年,陈再道在武汉军区足足担任了12年的司令员,这时间可不短,算得上是武汉军区司令员里任职最长的一个了。到了1967年,陈再道不再担任武汉军区的司令员了,这一下子,谁来接手武汉军区的工作就成了党中央得好好琢磨的事儿。就在大家犯难的时候,毛主席想到了曾思玉同志。
【曾思玉临危受命,调任武汉】
1973年7月份的一天,曾思玉正在军区检查工作呢,突然间,中央军委的电话就打过来了。一听那声音,别提多熟了,原来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打的电话。
周总理电话里通知说:“中央已经定下来了,让你去当武汉军区的头儿。飞机马上就到,接你去上任,赶紧准备准备,要出发了。”
打完电话,曾思玉把手头的事儿安排妥当,然后就搭乘飞机奔北京去了。一到北京,他立马就往钓鱼台赶,见到了周恩来总理。曾思玉一进门,周总理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,党中央已经做了个决定。
曾思玉同志从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转任,挑起了武汉军区司令员的大梁,而武汉军区的副司令员刘丰呢,他则接过了政治委员的担子。
随后,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:“这次党中央安排你到武汉任职,你肩上的责任重大。到了武汉,你得把军队管好,确保那边局势稳定,还得努力促成各方面的大联合。”
听完周总理的讲话,曾思玉心里明白,自己肩上的担子可不轻。到了武汉以后,他赶紧熟悉那边的情况,琢磨出一套办法,硬是把武汉的形势给扭转过来了。
【在毛主席的下,飞速成长】
曾思玉深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信赖。在革命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他一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历练,赢得了毛主席深深的信任。
曾思玉是在江西信丰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落地的,打小就见识了不少社会的阴暗面。到了他17岁那年,中国工农红军走进了他的老家信丰,到处宣讲革命的好处,曾思玉二话不说,立马就投身到了革命的浪潮中。
革命那会儿,曾思玉是从最底层干起的,因为干得好,工作调动了好几次。到了1934年,上头看重他,让他当了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的通讯头头,那时候,曾思玉才23岁的小伙子呢。
1934年那会儿,因为博古、李德他们指挥得不对头,红军没办法,只能开始大转移,这就是后来特别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曾思玉,他是红二师的通信部主任,也跟着中央红军一起踏上了长征路。
长征刚迈开步子没多久,曾思玉就收到了上面的消息,让他去大本营拿行军路线图。另外,还得把师长陈光亲手写给刘伯承参谋长的信,转交给对方,一并带到大本营去。
接到消息,曾思玉立马带上伙伴们就动身了。第二天早上,他们抵达了总部所在的一个小村子。
到了村子入口处,一个警卫班的班长带着曾思玉,直奔总部收信的地方。路过村子西边的晒谷场时,他留意到这儿的警卫比平时多了不少,边上还站着三位大领导。里头有他认识的周恩来和朱德,但还有一个大块头,留着背头,右手夹着烟,曾思玉却没见过这号人物。
曾思玉回想起了战友们之前的那些话,心里琢磨:“那个人说不定就是苏维埃政府的大当家,毛泽东。”一想到这儿,曾思玉心里头就忍不住砰砰直跳,激动得不行。
干完活儿后,曾思玉往回走的道上碰巧又撞见了毛主席。这可是他头一回亲眼见到毛主席,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忍不住就多瞅了两下。
回到师里头,曾思玉乐开了花。陈光和刘亚楼瞧他这样子,觉得有点不对劲,就凑过去问:“你去红军总部那趟,撞见谁了?”
大家心里都嘀咕着,曾思玉兴奋地开口:“我有幸看到毛主席、朱老总还有周政委在晒谷场上溜达呢。”
听完曾思玉的一席话,陈光精神抖擞地说:“毛主席带头搞了秋收起义,建起了井冈山那块革命的地盘。朱总司令和周政委呢,他们指挥南昌起义,对着国民党反动派开了第一炮。咱们得拧成一股绳,跟着他们的步子,一块儿为中国的革命使劲儿。”
没过多久,红二师的领头人陈光就收到了上级的命令,让他从队伍里挑几位同志,去给毛主席做抬担架的卫士。
毛主席因为连续不断地辛苦工作,加上营养跟不上,结果在行军路上累病了。陈光考虑了很久,最终决定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曾思玉同志来负责。
曾思玉拿到任务后,立马在全师里选了六个靠得住的战士。这里面有他挺熟的肖班长,还有一个姓刘的,来自江西兴国,曾思玉对他们俩都特别放心。
在红军准备猛攻金沙江前,中央纵队先停下来歇歇脚,红二师则冲到了最前头打头阵。那会儿,毛主席老爱抽空看看书,管毛主席日常杂七杂八事儿的警卫员和担架员们,也跟着一块儿放松放松。
有一天,曾思玉恰巧经过那里,肖班长立马扯着嗓子喊:“曾思玉主任,你们咋这么快就追上来了呢。”
这时候,毛主席正躺在担架上专心致志地看书。一听到有人喊“曾主任”,他立刻转头问旁边的担架员:“哎,那位曾主任是谁呀?”
边上的抬担架的大哥赶紧回应:“走在前头的那位,就是咱们的通讯部主任曾思玉。记得选我们抬担架那会儿,都是他亲自找我们每个人聊过话的。”
曾思玉瞧见毛主席后,赶紧迈开大步走上前,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军礼。毛主席细细地瞧了瞧面前的曾思玉,便问道:“你就是那个很有名的曾思玉主任吧,今年贵庚啊?”
曾思玉说:“主席,我今年23岁了。”
毛主席仔细打听了曾思玉的革命路程,还给了他很大的鼓舞。聊到最后,毛主席很认真地说:“革命路上,通讯这块儿可重要了,咱们有好多任务得搞定。反正啊,要想革命成功,就得不怕吃苦,啥困难都得挺过去。”
听完毛主席的讲话,曾思玉觉得豁然开朗,心里头那股子干劲更足了,全身心地扎进了后面的革命任务里。
这是曾思玉头一回和毛主席当面聊天,毛主席聊天时特别随和,让曾思玉心里头觉得特别亲近,这事儿他一直记着呢。
长征路上,曾思玉多次立下大功,赢得了大家的夸赞。特别是在跟张国焘对着干那会儿,曾思玉不顾个人安危,硬是把毛主席的重要信件递到了徐向前手里,这样一来,红军队伍还是拧成了一股绳,他这可是立了个大功啊。
长征结束后,曾思玉就进了红军大学深造去了。
全面抗战一打响,曾思玉就忙开了,他先做了八路军115师343旅的股长,后来升成了团政治处主任,还做过鲁西军区的政治部主任、支队政委、分区司令员这些大官。他参与了平型关那场大战,还有薛公岭、午城的好几场硬仗,清丰、南乐那边儿的战役也有他的份儿。这一连串的战斗,把日本鬼子的嚣张劲儿给狠狠地打压了下去。
解放战争一打响,曾思玉就到了晋察冀军区,他参与了邯郸、石家庄、太原等好几场大战役,战功卓著。不管是在哪个革命阶段,曾思玉都出了不少力,贡献巨大。
抗美援朝一开打,曾思玉立马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的第六十四军去了朝鲜。他指挥六十四军参与了第五回大战,还有积极防守和马良山、高旺山等地的反击战斗,这些可都是出名的战役。他这些行动,对抗美援朝最后的胜利,可是立下了大功。
1955年3月份,曾思玉收到了上面的通知,让他从朝鲜回国。到了9月,在中南海有个授衔的大会,因为曾思玉立了大功,所以他得到了中将军衔的荣誉。
1958年的时候,曾思玉被上面安排做了沈阳军区的参谋长。他一到任,就搞了好多办法,让部队的打仗能力嗖嗖往上涨,这事儿还让毛主席夸了好一顿。
【新中国水患严重,曾思玉提议修建大坝】
1967年,曾思玉在关键时刻接到命令,前往武汉展开工作。到了武汉,曾思玉真不含糊,没用多久,也就几个月的时间,就把当地的局势给稳住了,顺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大任务。
1967年9月份,曾思玉刚上任没多久,也就大概两个月的样子,杨成武就陪着毛主席到了武汉。曾思玉一听这消息,立马赶到毛主席坐的火车上,跟主席详细说了说武汉军区现在的状况。
听完曾思玉的工作情况说明,毛主席心里头那个高兴啊。瞧他眼睛熬得通红,血丝都出来了,主席估摸着这家伙肯定老加班到半夜。这时候,毛主席扭过头,直接问了:“曾思玉啊,你晓不晓得杨成武是怎么看你的?”
听到这番话,曾思玉心里犯起了嘀咕。毛主席乐呵呵地说:“打仗勇敢是好事,但别太勇猛过头。工作积极值得表扬,可也别太过火。”
听完毛主席那番谈心,曾思玉心里顿时透亮了,原来主席是在惦记着他呢。接着,毛主席又说:“今天听你汇报,聊了不少事情。往后啊,工作别太拼命,别把接下来的大局规划给耽误了。”
在掌管武汉的日子里,曾思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实惠。但还有件事儿,老在他心里打转,那就是在三峡那儿建个水电站。
自汉朝那时候起,长江就老是发大水。在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岁月里,书上写的洪水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来一次。可到了近现代,军阀们光顾着自己打自己的仗,谁也没心思去搞水利建设,结果长江发大水的次数就越来越多了。
1954年,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大家伙儿都拼尽全力去搞水利,建堤坝。可无奈时间太赶,这一年还是发生了大水灾,结果有近五千人因此丢了性命。
长江上那些洪水,大多都是从宜宾往上的三峡流域流下来的。换句话讲,要是在三峡那儿建个大坝,这样的关键工程对长江防洪可就有大作用了。
曾思玉心里一直琢磨着这个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的大项目。到了1969年11月,毛主席又到武汉来检查工作,曾思玉就跟主席聊起了这事儿:“主席,我们琢磨出一个方案,打算花上十年功夫,投入30亿资金,在三峡的三斗坪建个大型水电站,把大坝修得高高的,这样一来,就能实现您‘高峡出平湖'的那个伟大梦想了。”
毛主席想了想,然后说:“你们这想法和行动都挺大胆的,值得表扬。但话说回来,现在科学资料、设计还有施工条件都还没到火候,要干这事儿,起码得几十个亿。这些难题,你们有没有琢磨过?还有,万一打起仗来,这水电站就成了敌人的眼中钉。他们要是扔颗原子弹过来,长江下游那些城市,像宜昌、武汉、安庆、南京、上海这些地方,全都有可能被水淹了。”
说到建大坝这事儿,毛主席心里早就有数了。他特别关心大坝怎么防敌人空袭,特别是原子弹轰炸。为此,他点头同意做了化学爆炸的模拟试验,想找出哪种坝型最扛炸,好让三峡工程别成了敌人的攻击目标。
听完这话,曾思玉心里对毛主席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,他赶忙接话:“主席,您说得太对了,这都怪我们想得不周全。”
毛主席接着问:“大家还有没有其他啥好主意?”
曾思玉说:“跟大伙琢磨了一番,咱们还有另一手准备,打算在西陵坝出口那里,建个低水位的大坝。”
随后,曾思玉仔仔细细地把第二套方案的整个安排都说了一遍。毛主席听完之后,满意地点点头,说:“这想法不错,要是低坝真被炸了,对下游的影响也不会太大。你们在施工过程中,可得留神,别把长江给整短了。得做到‘三保护',也就是保护船只、保护木材、保护鱼类这些事儿。行了,就这些,祝你们一帆风顺。”
1970年12月30号那天,葛洲坝工程在充分准备后,终于迎来了开工仪式。大批工人涌向工地,这场面可热闹了,标志着中国水电建设迈入新阶段。
葛洲坝项目一动工,曾思玉就忙得团团转。他每天都会抽空亲自跑到工地上,瞅瞅工程进度咋样了。要是发现有啥难题,他立马就想辙,争取赶紧摆平。有了曾思玉的盯梢,葛洲坝的建设那是突飞猛进。
葛洲坝项目大大减轻了长江的洪水问题,不光如此,它还能发电,让峡江的航道变得更好走。这个地方就像是中国的“水电摇篮”,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。这些人现在遍布全球,给世界的水利水电事业带来了很多聪明的点子和强大的动力。但话说回来,能有今天的成就,多亏了像曾思玉这样的人的付出。
1973年那会儿,曾思玉出席了由毛主席亲自主持的一个中央政治局的大会,会上人比较多。在这次会上,曾思玉非常支持党中央的一个决定,就是让各个军区的司令换个地方工作,而他呢,就去了济南军区。到了济南军区后,曾思玉立马动手,对军区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和精简,让部队的打仗能力更上一层楼,算是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。
1978年那会儿,党在北京搞了个大会议,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。会上,邓小平说了,有些参加过革命的老前辈们,可以退居二线了,但他们之前的那些政治上的待遇,还是不变的。
曾思玉退休后,没呆在家里享清福,而是常常跑到灾区去,给老区的希望小学捐钱。同时,他还写了好多的回忆录,出版了不少革命题材的书,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。
2012年的时候,曾思玉将军走了,他这一辈子都为党和国家拼过命。他离开时,已经102岁高龄了。
这世上不存在什么天生的英雄,有的只是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普通人。像曾思玉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,他们用尽一辈子的力气,保卫着新中国的安全。他们就像那指路的灯光,给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带来了光明。
中金汇融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-网络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