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方最近的决定,直接宣告了一项维系近四十年的国际条约作废。这一行动,指向一项曾被视为国际核军控重要支柱的协议,其终止无疑改变了全球战略态势。
这项协议,即《中程导弹条约》,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签署。条约核心在于消除两国所有射程介于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。它在冷战的复杂时期,确实为东西方的核对峙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稳定。
然而,这份协议的基础在2019年便已动摇。那一年,美国单方面退出了该条约。尽管俄方多次强调自己并未违约,但条约原本的绝对原则已经被打破。
至今年8月4日,俄罗斯明确宣布彻底退出《中程导弹条约》。此举如同向世界宣告,过去脆弱的和平平衡已不复存在。国际局面随之迅速变化,特别是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情势,正在急剧升级。
美方前探虚实
在俄罗斯正式宣布退约的前一天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,称两艘美军核潜艇已成功部署至相关区域。此番言论并非轻描淡写。
核潜艇,尤其是战略级核潜艇,是核威慑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。即便特朗普没有明确指出这些潜艇携带核弹头,这种模糊的威慑本身,也构成了对俄方的直接压力。
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列昂尼德·伊夫列夫曾指出,美军潜艇的部署区域和打击半径都在俄方监控之下,但特朗普此举显然是在向俄罗斯传递一个信号:美方随时能在你家门口展示军事实力。
美国使用军事手段施压并非首次。早在2019年,美国便以俄罗斯违约为由单方面退出《中导条约》,而实际上,俄罗斯多次澄清并未违约。
条约失效后,美国加速推进了中程导弹的研发。例如,美国陆军的“堤丰”陆基中程导弹系统,能够发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和“标准-6”导弹,其射程可覆盖数千公里。这加剧了俄罗斯的安全担忧。
俄方被迫反击
更让俄罗斯无法接受的是,美国近年来在东欧和亚太地区的频繁军事部署。在波兰部署的陆基“宙斯盾”反导系统,其MK-41发射装置能够兼容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直接威胁俄罗斯西部边境安全。
同时,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系统,试图将亚太地区变为遏制中俄的前沿阵地。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,俄罗斯已经没有退路。
如果俄罗斯继续遵守《中导条约》,就意味着眼睁睁看着美国在自家门口构建导弹包围圈,而自己却无力应对。普京清楚,军控协议从未是单方面的妥协,当一方撕毁规则时,另一方必须采取反制措施,才能守住国家底线。
俄罗斯选择在这个时候正式退出《中导条约》,也基于其面临的现实安全困境。乌克兰冲突持续,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升级。
美国和北约持续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,比如陆军战术导弹,其射程已超过300公里,能够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。普京在联邦安全会议上直接表明,如果美国及其盟友允许乌克兰用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,俄方必须针对性地部署常规导弹。
东方力量出现
俄罗斯拥有恢复中程导弹生产的现有技术储备。苏联时期,俄罗斯便拥有先进的中程导弹技术,例如SS-20“先锋”导弹,射程达到5000公里。尽管这些导弹后来根据条约被销毁,但技术基础依然存在。
俄罗斯军事专家德米特里·科尔涅夫指出,俄罗斯完全可以通过改造现有导弹,例如9M729巡航导弹,或者对“伊斯坎德尔”战术导弹系统进行增程改造,在一两个月内便能大幅提升射程,达到中程导弹的标准。
此外,俄罗斯也正将目光转向新武器的研发。试图通过“榛树”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来强化其战略威慑能力。俄方发展高超音速武器,是因为他们清楚,若北约在东欧持续扩张,俄罗斯也必将在西部边境进行相应的布局,以保持军事平衡。
在这场美俄博弈中,中国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。俄罗斯越来越清楚,在对抗美国霸权的道路上,中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。
近年来,中俄军事协作不断深化。今年8月,中俄举行了“海上联合-2025”演习,首次提出“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”的主题,并开展防空反导、联合反潜等实战化课目演练。
演习中,中俄舰艇混编,共享雷达数据,甚至开放战术信息,这种高度互信在国际军事合作中极不寻常。演习结束后,双方还将组织第六次海上联合巡航,进一步强化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。此举向美国传递了明确信息:在亚太,中俄并非各自为战。
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导弹威慑力,客观上为俄罗斯减轻了压力。这种威慑力使得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时有所顾忌,间接为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的战略调整争取了空间。
笔者以为
《中导条约》的失效已成为既定事实,美俄之间的军备竞赛风险正在升高。俄罗斯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反击,显示其决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决心。
这种紧张态势给全球带来了更多不安。未来的俄美关系,很可能进入一个以“导弹对峙”为特征的新阶段。各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战略和军事布局。
回顾历史,红线一旦被逾越,果断的反击可能会引发不可逆转的局势恶化。希望我们每个人,都能更关注这些看似遥远的国际变动,它们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。
中金汇融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-网络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